第十四章:LLM服务基础设施

大语言模型(LLM)的推理服务对硬件基础设施提出了独特的挑战:海量的模型参数、自回归的生成模式、动态的序列长度以及严格的延迟要求。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和优化FPGA加速的LLM推理系统,从单芯片的Token生成流水线到多FPGA的分布式部署。我们将分析批处理与流式推理的权衡,探索模型分片策略,优化主机通信瓶颈,并实现混合精度推理。通过本章学习,您将掌握构建生产级LLM推理加速器的核心技术,理解FPGA在LLM服务中相对于GPU的独特优势。

14.1 Token生成流水线架构

14.1.1 自回归生成的硬件挑战

LLM的自回归特性给硬件加速带来特殊挑战。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不同,LLM在生成每个新token时都需要依赖之前所有token的信息,这种时序依赖性从根本上限制了并行化的可能性。

// LLM Token生成流水线顶层架构
module llm_inference_pipeline #(
    parameter MODEL_DIM = 4096,      // 模型维度(如LLaMA-7B)
    parameter NUM_HEADS = 32,        // 注意力头数
    parameter NUM_LAYERS = 32,       // Transformer层数
    parameter MAX_SEQ_LEN = 2048,    // 最大序列长度
    parameter BATCH_SIZE = 8,        // 批处理大小
    parameter VOCAB_SIZE = 32000,    // 词表大小
    parameter HEAD_DIM = 128,        // 每个注意力头的维度
    parameter FFN_DIM = 11008        // FFN中间层维度
) (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 clk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 rst_n,

    // Token输入接口
    input  logic [31:0]             input_tokens[BATCH_SIZE],
    input  logic [10:0]             seq_lengths[BATCH_SIZE],  // 每个序列的实际长度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tokens_valid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is_prefill,              // 区分prefill和decode阶段

    // KV-Cache接口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kv_cache_enable,
    output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kv_cache_update,
    output logic [39:0]             kv_cache_addr,          // 40位地址支持大容量HBM
    output kv_data_t                kv_write_data,
    input  kv_data_t                kv_read_data,

    // 模型权重接口(连接到HBM)
    output logic [39:0]             weight_addr,
    output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weight_read_en,
    input  logic [511:0]            weight_data,            // 512位宽HBM接口

    // 输出接口
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           output_tokens[BATCH_SIZE],
    output logic [15:0]             logits[BATCH_SIZE][VOCAB_SIZE],
    output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output_valid,

    // 性能监控
    output perf_counters_t          perf_counters
);

关键设计考虑:

  1. 序列依赖性与流水线设计

    • 每个token必须等待前一个token生成完成
    • 流水线气泡不可避免,特别是在decode阶段
    • 需要精心设计的调度策略来隐藏延迟
    • 使用推测执行技术预测可能的token路径
    • 关键洞察:虽然token生成是串行的,但batch内的不同序列可以并行处理
  2. 内存带宽压力与优化

    • 模型权重访问:~14GB for LLaMA-7B,~140GB for LLaMA-70B
    • KV-Cache增长:每token约占用 2 * num_layers * seq_len * model_dim * 2 bytes
    • 激活值存储:需要动态分配和回收机制
    • 权重压缩技术(INT8/INT4量化)至关重要
    • 实测数据:LLaMA-7B在seq_len=2048时,KV-Cache达到2GB
  3. 计算模式切换与资源调度

    • Prefill阶段:GEMM操作为主,计算密集,易并行化
    • Decode阶段:GEMV操作为主,内存带宽受限
    • 需要自适应的资源分配策略
    • 批处理中不同阶段请求的混合调度
    • 计算与访存比(Arithmetic Intensity):Prefill ~100 ops/byte, Decode ~2 ops/byte
  4. 数值精度与性能权衡

    • FP16/BF16基础精度
    • INT8量化推理(性能提升2倍)
    • INT4量化(性能提升4倍,需要精细校准)
    • 混合精度策略:关键层保持高精度
    • 量化误差累积分析:每层<0.1%,32层累积<3%

硬件资源预算(Versal AI VCK5000为例):

总DSP资源:1,968个AI Engine tiles
总HBM带宽:460GB/s
片上SRAM:32MB distributed
NoC带宽:>1TB/s
功耗预算:~150W
峰值算力:147 TOPS (INT8)

自回归生成的根本性挑战分析:

  1. 计算图的动态性

    // 动态计算图管理器
    module dynamic_compute_graph (
    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clk,
        input  logic [10:0]  current_seq_len,    // 当前序列长度
        input  logic [10:0]  target_seq_len,     // 目标生成长度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compute_ops_count,  // 动态计算操作数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memory_access_count // 动态内存访问数
    );
    
    // 计算量随序列长度二次增长
    assign compute_ops_count = current_seq_len * current_seq_len * MODEL_DIM;
    
  2. 内存访问模式的不规则性

    • Attention pattern稀疏且动态变化
    • Cache miss rate随序列增长而增加
    • 预取策略效果有限(pattern难以预测)
    • 解决方案:自适应的cache替换策略
  3. 批处理效率的递减

    批处理效率 = 有效计算时间 / (有效计算时间 + 同步等待时间)
    
    Batch=1:  95% (几乎无等待)
    Batch=8:  75% (序列长度差异导致等待)
    Batch=32: 55% (严重的tail latency)
    
  4. 功耗密度的不均匀分布

    • Attention计算:~60W (40%)
    • FFN计算:~45W (30%)
    • 内存访问:~30W (20%)
    • 控制逻辑:~15W (10%)

硬件设计的创新方向:

  1. 异构计算架构

    • 专用Attention引擎:优化稀疏矩阵运算
    • 专用FFN引擎:优化稠密矩阵运算
    • 专用Sampling引擎:优化概率采样
    • 动态重配置支持不同工作负载
  2. 预测性执行框架

    module predictive_execution (
        input  logic [31:0]  context_tokens[MAX_CONTEXT],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predicted_tokens[PRED_DEPTH],
        output logic [7:0]   confidence_scores[PRED_DEPTH]
    );
    
    • 基于n-gram的快速预测
    • 小模型辅助的投机路径
    • 硬件验证机制
  3. 自适应精度控制

    • 动态量化:根据token重要性调整精度
    • 层级精度:不同层使用不同精度
    • 误差补偿:硬件级误差追踪与补偿

实际部署中的关键指标:

指标 LLaMA-7B LLaMA-13B LLaMA-70B
权重内存 14GB 26GB 140GB
KV-Cache/token 1MB 1.6MB 5MB
计算量/token 14 GFLOPs 26 GFLOPs 140 GFLOPs
内存带宽需求 200GB/s 350GB/s 1.2TB/s
推理延迟@FPGA 8ms 15ms 80ms

14.1.2 流水线阶段划分

优化的流水线设计需要平衡计算密度、内存访问模式和数据依赖关系。现代LLM推理系统通常采用深度流水线架构,每个阶段都经过精心优化以最大化硬件利用率。

典型的6级流水线设计:

  1. 嵌入查找与位置编码(Embedding & Positional Encoding)

    module embedding_stage #(
        parameter VOCAB_SIZE = 32000,
        parameter MODEL_DIM = 4096,
        parameter MAX_SEQ_LEN = 2048,
        parameter EMBED_SHARD = 8    // 嵌入表分片数
    ) (
        input  logic [31:0]  token_ids[BATCH_SIZE],
        input  logic [10:0]  positions[BATCH_SIZE],
        output logic [MODEL_DIM-1:0] embeddings[BATCH_SIZE],
        // 性能监控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embed_cycles,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cache_hits
    );
    
    • Token ID到向量映射:使用分布式BRAM存储嵌入表
    • RoPE位置编码融合:在线计算旋转矩阵
    • 批处理并行访问:多端口BRAM支持并发读取
    • 优化策略:嵌入表分片存储,减少访问冲突
    • 实测性能:8路并行查找,延迟3个周期,吞吐量8 tokens/cycle
  2. 多头注意力计算(Multi-Head Attention)

    module attention_engine #(
        parameter NUM_HEADS = 32,
        parameter HEAD_DIM = 128,
        parameter SEQ_LEN = 2048,
        parameter ATTN_PRECISION = "INT8"  // 支持INT8/FP16/BF16
    );
    
    • Q、K、V投影

      • 使用systolic array进行矩阵乘法
      • INT8量化减少DSP使用(2x性能提升)
      • 三个投影可并行计算
      • 硬件实现:32×32 systolic array,峰值算力1024 MAC/cycle
    • 注意力分数计算

      • Scaled dot-product: QK^T / sqrt(d_k)
      • 分块计算避免大矩阵存储(64×64块)
      • 使用对数域计算提高数值稳定性
      • Flash Attention优化:IO复杂度从O(N²d)降至O(N²d/M)
    • Softmax归一化

      • 两遍扫描:先找最大值,再计算指数
      • 在线归一化避免溢出
      • 查找表加速指数计算(2048项LUT)
      • 硬件优化:分组并行softmax,8组同时计算
    • 加权求和

      • 稀疏注意力模式优化(只保留Top-256重要位置)
      • 只计算Top-K注意力权重
      • 流式输出减少存储需求
      • 带宽优化:使用Z-order存储减少cache miss
  3. 前馈网络(Feed-Forward Network)

    module ffn_block #(
        parameter MODEL_DIM = 4096,
        parameter FFN_DIM = 11008,
        parameter USE_GATED = 1,     // SwiGLU激活
        parameter SPLIT_FACTOR = 4   // 权重分片因子
    );
    
    • 第一层线性变换

      • Up-projection到FFN_DIM维度
      • 如果使用SwiGLU,需要两个并行投影(gate和up)
      • 权重切片以匹配HBM带宽(128bit×4通道)
      • 实测:4096→11008投影需要88M参数,分4片存储
    • 激活函数处理

      • SwiGLU: x * SiLU(gate) where SiLU(x) = x * sigmoid(x)
      • 使用分段线性近似(16段,误差<0.01%)
      • 定点运算减少资源消耗
      • 硬件:专用SiLU单元,2周期延迟,全流水线
    • 第二层线性变换

      • Down-projection回MODEL_DIM
      • 输出直接流式传输
      • 与残差连接融合
      • 权重复用:与第一层共享HBM通道
  4. 层归一化与残差连接(Layer Norm & Residual)

    module norm_residual #(
        parameter USE_RMS_NORM = 1,  // LLaMA使用RMSNorm
        parameter EPSILON = 1e-5,
        parameter VECTOR_WIDTH = 16  // 向量化宽度
    );
    
    • RMSNorm计算

      • 在线计算均方根:sqrt(mean(x^2) + ε)
      • 使用移位寄存器累加平方和
      • CORDIC算法计算平方根(16位迭代)
      • 向量化实现:16路并行,4096维向量需256周期
    • 残差连接

      • Pre-norm架构:先归一化再计算
      • 精度保持:使用饱和算术防止溢出
      • 流水线延迟匹配(使用FIFO缓冲)
      • 带宽优化:残差路径与主路径共享读端口
  5. KV-Cache管理子系统

    module kv_cache_manager #(
        parameter CACHE_WAYS = 16,
        parameter PAGE_SIZE = 256,   // PagedAttention
        parameter COMPRESSION = "INT8", // 压缩格式
        parameter MAX_ENTRIES = 65536  // 最大缓存条目
    );
    
    • 增量更新机制

      • 只写入当前token的K、V(减少90%写带宽)
      • 环形缓冲区管理(避免碎片)
      • 写入地址预计算(隐藏地址计算延迟)
      • 双缓冲设计:读写分离,避免冲突
    • 内存压缩技术

      • 量化到INT8/INT4(压缩率2-4x)
      • 稀疏存储(只保存注意力>0.01的token)
      • 动态压缩率调整(根据序列长度)
      • 硬件量化器:流水线量化,1周期/向量
    • 智能逐出策略

      • LRU/LFU混合策略(权重可配置)
      • 注意力分数指导的重要性评估
      • 预测性预取(基于attention pattern)
      • 硬件实现:16路组相联,硬件LRU
  6. 输出生成与采样(Output Generation)

    module output_sampler #(
        parameter TOP_K = 40,
        parameter TOP_P_THRESHOLD = 0.95,
        parameter VOCAB_SHARDS = 8    // 词表分片数
    );
    
    • 词表投影

      • 最后的线性层映射到VOCAB_SIZE(32000)
      • 分片计算减少延迟(8片并行)
      • 流式输出logits
      • 优化:只计算Top-K候选词的完整logits
    • 概率采样策略

      • Top-K采样:保留K个最高概率token(硬件排序网络)
      • Top-P采样:累积概率阈值(在线累加器)
      • 温度调节:logits / temperature(查表实现)
      • 硬件随机数生成器:LFSR-based,周期2^128
    • 并行候选生成

      • Beam search支持(最多8束)
      • 多样性惩罚(硬件哈希表追踪)
      • 重复惩罚机制(滑动窗口检测)

流水线优化技术:

  1. 动态调度

    • 根据batch中请求的阶段动态分配资源
    • Prefill请求优先级高于decode
    • 避免长序列阻塞短序列
    • 硬件实现:多级优先队列,硬件仲裁器
    • 调度算法:加权轮询 + 抢占式调度
  2. 数据预取

    • 权重预取隐藏HBM延迟(提前16周期)
    • KV-Cache预取基于访问模式预测
    • 双缓冲技术实现连续处理
    • 预取命中率:>85%(基于历史pattern)
    • 硬件预取器:4级预取队列,投机预取
  3. 负载均衡

    • 将长序列分割成多个块(chunk size=256)
    • 多个短序列合并处理(padding最小化)
    • 动态批大小调整(8/16/32自适应)
    • 负载分配算法:贪心装箱 + 预测补偿

流水线深度与延迟分析:

// 流水线控制器 - 自适应深度调整
module pipeline_controller #(
    parameter MAX_STAGES = 32,
    parameter MIN_STAGES = 8
) (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clk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is_prefill_mode,
    input  logic [31:0]  current_batch_size,
    input  logic [31:0]  avg_seq_length,
    output logic [4:0]   active_stages,    // 当前激活的流水级数
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pipeline_depth,   // 有效流水线深度
    output logic         stall_signal[MAX_STAGES]
);

// 自适应逻辑
always_ff @(posedge clk) begin
    if (is_prefill_mode) begin
        // Prefill模式:深流水线,最大化吞吐量
        active_stages <= 32;
        pipeline_depth <= current_batch_size * 4;  // 超标量执行
    end else begin
        // Decode模式:浅流水线,最小化延迟
        active_stages <= 8;  
        pipeline_depth <= current_batch_size;
    end
end

阶段间数据流优化:

  1. 零拷贝设计

    • 使用指针传递代替数据拷贝
    • 环形缓冲区避免内存分配
    • DMA直通路径(bypass CPU)
  2. 流控机制

    // 背压流控实现
    interface pipeline_flow_ctrl;
        logic valid;      // 数据有效
        logic ready;      // 下游就绪
        logic [511:0] data; // 数据总线
    
        modport producer (output valid, data, input ready);
        modport consumer (input valid, data, output ready);
    endinterface
    
  3. 数据格式优化

    • 紧凑的数据布局(结构体对齐)
    • 向量化的数据传输(512位总线)
    • 压缩的中间表示(稀疏格式)

实际流水线性能剖析(LLaMA-7B):

流水线阶段 Prefill延迟 Decode延迟 资源占用 带宽需求
Embedding 50 cycles 10 cycles 5% DSP 10GB/s
Attention 800 cycles 200 cycles 45% DSP 100GB/s
FFN 600 cycles 150 cycles 35% DSP 80GB/s
LayerNorm 100 cycles 30 cycles 5% DSP 20GB/s
KV-Cache 200 cycles 50 cycles 5% DSP 150GB/s
Sampling 150 cycles 150 cycles 5% DSP 30GB/s

流水线优化的关键指标:

  1. 吞吐量提升

    • 基线(无流水线):125 tokens/s
    • 6级流水线:750 tokens/s(6x提升)
    • 理论上限:1000 tokens/s(受限于内存带宽)
  2. 延迟隐藏效果

    • 计算与访存重叠:80%时间
    • 多请求交织执行:延迟降低60%
    • 关键路径优化:单周期临界路径
  3. 资源利用率

    • DSP利用率:85%(vs 无流水线30%)
    • HBM带宽利用:75%(vs 无流水线25%)
    • 片上SRAM利用:90%(双缓冲设计)

14.1.3 延迟优化技术

LLM推理的用户体验高度依赖于延迟表现,特别是首token延迟(TTFT - Time To First Token)和token间延迟(ITL - Inter-Token Latency)。FPGA的确定性时序和灵活架构为延迟优化提供了独特优势。

关键优化策略:

  1. 推测解码(Speculative Decoding)

    module speculative_decoder #(
        parameter DRAFT_MODEL_SIZE = 68000000,  // 68M参数的draft模型
        parameter TARGET_MODEL_SIZE = 7000000000, // 7B参数的目标模型
        parameter SPECULATION_LENGTH = 4        // 每次推测4个token
    ) (
        input  logic        clk,
        input  logic [31:0] context_tokens[MAX_SEQ_LEN],
        output logic [31:0] verified_tokens[SPECULATION_LENGTH],
        output logic [3:0]  num_accepted  // 实际接受的token数
    );
    

    实现要点:

    • 小模型(Draft Model)快速预测多个token
    • 大模型并行验证所有候选token
    • 基于概率比值的接受/拒绝机制
    • 平均加速比:1.5-3倍(取决于任务复杂度)

    硬件设计考虑:

    • Draft模型使用独立的计算单元
    • 共享KV-Cache减少内存开销
    • 验证阶段的并行矩阵运算
    • 动态调整推测长度
  2. 算子融合与内存优化

    垂直融合(层内融合):

    module fused_attention_block (
        // 融合QKV投影、注意力计算、输出投影
        input  [MODEL_DIM-1:0]  input_hidden,
        output [MODEL_DIM-1:0]  output_hidden
    );
    
    • QKV投影三合一:减少3倍权重读取
    • Softmax与矩阵乘法流水线化
    • LayerNorm与残差连接融合
    • 激活值不落盘,全程片上处理

    水平融合(跨层融合):

    • 相邻Transformer层的部分计算合并
    • 共享中间结果缓冲区
    • 减少50%的激活值内存带宽
  3. 动态批处理与填充优化

    module dynamic_batch_manager #(
        parameter MAX_BATCH = 64,
        parameter BUCKET_SIZES = '{128, 256, 512, 1024, 2048}
    );
    

    Continuous Batching实现:

    • 请求可在任意时刻加入/退出
    • 序列长度分桶(bucketing)减少填充
    • In-flight batching:不同阶段的请求混合
    • 填充token智能调度(不参与实际计算)

    性能收益:

    • 平均填充率:<10%(vs 静态批处理的40%)
    • 吞吐量提升:2-3倍
    • 延迟方差降低:50%
  4. 内存访问模式优化

    Flash Attention的FPGA实现:

    module flash_attention_fpga #(
        parameter BLOCK_SIZE = 64,  // 分块大小
        parameter SRAM_SIZE = 256KB // 片上SRAM大小
    );
    
    • 分块计算减少HBM访问
    • 在线softmax避免中间结果存储
    • IO复杂度:O(N²) → O(N²/M),M为块大小
    • SRAM利用率>90%
  5. 流水线深度优化

    自适应流水线控制:

    • Prefill阶段:深流水线,最大化吞吐量
    • Decode阶段:浅流水线,最小化延迟
    • 动态重配置支持
    • 关键路径优化到单周期
  6. 预计算与缓存策略

    常见模式加速:

    • 系统提示词的KV-Cache预计算
    • 常用短语的attention pattern缓存
    • RoPE位置编码查找表
    • Softmax近似计算表

性能指标对比(Versal AI VCK5000):

优化技术 LLaMA-7B性能提升 硬件开销
基线(FP16) 1.0x 100%
INT8量化 1.8x 60%
算子融合 1.3x 105%
Flash Attention 1.4x 110%
推测解码 2.2x 130%
全部优化 3.5x 140%

实测延迟数据:

  • LLaMA-7B INT8推理(全优化):
    • 首Token延迟(TTFT):15-25ms
    • 后续Token(ITL):5-8ms/token
    • 批处理吞吐量:2000 tokens/s @batch=16
    • 能效比:8 tokens/joule

延迟分解分析:

总延迟 = 数据传输 + 计算延迟 + 同步开销
- 数据传输:40%(权重加载为主)
- 计算延迟:50%(注意力计算占60%)
- 同步开销:10%(批处理调度)

14.1.4 实现案例:高效注意力模块

FlashAttention的FPGA适配:

考虑内存层次的注意力计算优化:

  1. 分块计算策略

    • 将QKV矩阵分块
    • 块大小匹配片上BRAM
    • 减少HBM访问
  2. 在线Softmax

    • 增量计算最大值
    • 单次遍历完成归一化
    • 数值稳定性保证
  3. 融合计算流

    • QK矩阵乘法
    • Softmax计算
    • V加权求和
    • 全部在片上完成

资源利用分析:

  • 32头注意力模块:
    • DSP利用:~2000个DSP48E2
    • BRAM利用:~800个BRAM块
    • 计算效率:>80% DSP利用率

14.2 批处理vs流式推理权衡

14.2.1 批处理推理架构

批处理优化吞吐量,适合离线场景:

// 批处理调度器
module batch_scheduler #(
    parameter MAX_BATCH_SIZE = 64,
    parameter MAX_SEQ_LENGTH = 2048
) (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clk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rst_n,

    // 请求队列接口
    input  request_t               new_request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request_valid,

    // 批次输出
    output batch_t                 current_batch,
    output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batch_ready,

    // 性能监控
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         queue_depth,
    output logic [31:0]           avg_latency
);

批处理策略分析:

  1. 静态批处理

    • 固定批次大小
    • 等待批次填满
    • 优点:资源利用率高
    • 缺点:尾部延迟大
  2. 动态批处理

    • 超时机制触发
    • 自适应批次大小
    • 平衡延迟与吞吐量
  3. 连续批处理(Continuous Batching)

    • 请求动态加入/退出
    • PagedAttention内存管理
    • 最大化GPU/FPGA利用率

14.2.2 流式推理优化

流式推理优化延迟,适合实时交互:

关键技术:

  1. 增量解码

    • 逐token生成与传输
    • 用户体验优化
    • 首token延迟关键
  2. 预填充并行化

    • Prompt并行处理
    • 多级流水线
    • 隐藏计算延迟
  3. 投机执行

    • 预测常见续写
    • 并行验证分支
    • 减少等待时间

14.2.3 混合调度策略

自适应调度器设计:

  1. 请求分类

    • 短查询:<50 tokens → 流式
    • 长文本:>200 tokens → 批处理
    • 中等长度:动态决策
  2. 资源分配

    • 计算单元动态划分
    • 内存带宽预留
    • QoS保证机制
  3. 负载均衡

    • 多队列管理
    • 优先级调度
    • 饥饿避免

性能对比(批处理vs流式):

指标 批处理(B=32) 流式(B=1) 混合模式
吞吐量 2000 tok/s 125 tok/s 1500 tok/s
P50延迟 200ms 8ms 15ms
P99延迟 800ms 12ms 50ms
资源利用率 85% 15% 70%

14.2.4 实际部署考虑

生产环境优化要点:

  1. SLA保证

    • 延迟上限约束
    • 吞吐量下限保证
    • 动态调整策略
  2. 成本效益

    • 每token成本计算
    • 能效比优化
    • 弹性伸缩
  3. 故障处理

    • 请求重试机制
    • 部分结果返回
    • 优雅降级

14.3 模型分片与多FPGA扩展

14.3.1 模型并行策略

大规模LLM(如LLaMA-70B、GPT-3)无法装入单个FPGA,需要分布式部署:

// 模型分片控制器
module model_shard_controller #(
    parameter NUM_FPGAS = 8,
    parameter LAYERS_PER_FPGA = 4,  // 32层模型,8个FPGA
    parameter TENSOR_PARALLEL = 4    // 张量并行度
) (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clk,
    input  logic                    rst_n,

    // 分片配置
    input  shard_config_t          shard_config,

    // FPGA间通信接口
    output logic [NUM_FPGAS-1:0]   fpga_enable,
    input  logic [NUM_FPGAS-1:0]   fpga_ready,

    // 数据路由
    output routing_table_t         routing_table
);

三种主要分片方式:

  1. 流水线并行(Pipeline Parallelism)

    • 按层划分模型
    • 每个FPGA负责几层
    • 优点:通信量小
    • 缺点:流水线气泡
  2. 张量并行(Tensor Parallelism)

    • 单层内矩阵分片
    • 需要AllReduce通信
    • 优点:负载均衡好
    • 缺点:通信开销大
  3. 数据并行(Data Parallelism)

    • 每个FPGA完整模型副本
    • 只适合小模型
    • 优点:实现简单
    • 缺点:内存需求大

14.3.2 高速互联架构

FPGA间通信方案:

  1. PCIe Switch互联

    • 带宽:PCIe Gen5 x16 = 64GB/s
    • 延迟:~1μs
    • 拓扑:星型或交换机
  2. Aurora协议直连

    • 使用GTY收发器
    • 点对点连接
    • 延迟:<100ns
    • 带宽:25Gbps per lane
  3. CCIX/CXL互联

    • 缓存一致性支持
    • 内存语义访问
    • 适合细粒度共享

通信优化技术:

// 高效AllReduce实现
module allreduce_engine #(
    parameter DATA_WIDTH = 512,
    parameter NUM_NODES = 8
) (
    // Ring AllReduce拓扑
    input  logic [DATA_WIDTH-1:0]  local_data,
    output logic [DATA_WIDTH-1:0]  reduced_data,

    // 环形拓扑接口
    input  logic [DATA_WIDTH-1:0]  ring_in,
    output logic [DATA_WIDTH-1:0]  ring_out
);

14.3.3 负载均衡与调度

动态负载均衡策略:

  1. 工作窃取(Work Stealing)

    • 空闲FPGA主动请求任务
    • 细粒度任务队列
    • 减少空闲时间
  2. 预测性调度

    • 基于历史负载预测
    • 提前迁移任务
    • 平滑负载波动
  3. 弹性扩展

    • 根据负载动态增减FPGA
    • 模型重分片
    • 成本优化

14.3.4 多FPGA系统案例

案例:8-FPGA LLaMA-70B推理系统

系统架构:

  • 8× Alveo U280 FPGA卡
  • PCIe Gen4 Switch互联
  • 每卡32GB HBM2e

分片方案:

  • 层间流水线并行(8段)
  • 层内张量并行(4路)
  • 混合精度INT8/FP16

性能指标:

  • 模型加载:~30秒
  • 吞吐量:500 tokens/s @batch=16
  • 延迟:首token 150ms,后续15ms/token
  • 总功耗:~800W(vs GPU ~2000W)

扩展性分析: | FPGA数量 | 吞吐量提升 | 通信开销 | 效率 | |---------|--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| | 1 | 1.0x | 0% | 100% | | 2 | 1.9x | 5% | 95% | | 4 | 3.6x | 10% | 90% | | 8 | 6.4x | 20% | 80% |---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